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
农民日报报道:暑期实践探寻丘陵农机新未来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赴咸宁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国家柑橘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李善军教授指导下,深入湖北省咸宁市农机科研基地、智慧农业示范园,通过技术攻关、田间劳动探索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解决方案,赋能乡村振兴。
解码山地运输机,把脉产业痛点。“这台运输机能在35°陡坡稳定运载500公斤柑橘,但转向灵活性仍需优化。”在咸宁市的农业农村部柑橘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里,实践团实地观摩“7YGD-Q55型山地果园运输机”的复杂地形作业演示,调研了通用履带式智能液压平台、协作机器人系统等装备,并在实测后提出改进建议。李善军教授现场讲解其钢丝绳辅助重力张紧装置与无线遥控系统等核心技术,团队成员详细记录设备载重、爬坡等性能数据,为后续研究奠定技术基础。
问诊智慧果园,开出科技“良方”。在咸宁市崇阳县伊轩柑橘合作社,团队发现轨道运输机面临转弯半径不足、导航割草机复杂地形适应性弱等瓶颈。“传统人工运输每亩成本高达1200元,现有设备能降低30%,还有改进空间。”成员们一边参与除草松土等田间劳动,一边结合机械专业知识,提出“增加铰接转向模块”“优化传感器布局”等解决方案,得到合作社技术负责人认可。
在咸宁市隽青农场,新农人程艳分享了她历经数十年打造2700亩数字化农场的实践经验,特别提到李善军教授团队研发的智能玉米耕地机给农场带来的变革:“这台设备的精准作业让我们的玉米种植效率大大提升,陡坡地带的耕作稳定性更是远超传统农机!”
团队成员分享了参观心得:“耕地机的液压仿形系统能智能适应复杂地形,实现了丘陵农场的‘无人化’管理雏形。”程艳则欣喜地表示:“教授团队的创新设计不仅解决了我们的实际困难,大学生们带来的新思路更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农业的无限可能!”
产学研融合,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在武汉励耕果园机械有限公司,团队与企业共商山地农机推广难题。通过对比传统农机与智能装备的作业数据,成员们提出“以租代购”“共享农机”等推广模式。李善军教授总结道:“同学们从实验室走向田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农业发展所需,接下来要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努力,用硬核科技让丘陵山区‘轻装前行’。”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