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乱摊子”到“网红村”,从集体负债90万到年销千万特产
湖北日报报道:“胶鞋支书”杨作柱21年筑梦乡村振兴
在麻城市黄土岗镇堰头垸村,总能看到一位头发花白、脚蹬胶鞋的中年汉子——他时而在项目工地督工,时而在菊花田里查看,时而在河堤上巡防。他就是村党总支书记杨作柱。
21年前,面对负债90多万元、干群关系紧张的“乱摊子”,杨作柱临危受命。如今,堰头垸村已蝶变为“网红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民办实事”的承诺。
从荒山秃岭到产业兴旺
生于斯、长于斯的杨作柱,深知家乡的贫瘠。2001年,正值个人生意红火之际,面对组织的信任和乡亲的期盼,杨作柱毅然放下“小我”的富足,回村挑起了带领乡亲脱贫的重担。
“饿怕了、穷怕了,就得把土地用好!”这是杨作柱的朴素信念。
他因地制宜,带领村民开荒拓土,将昔日荒山变成了聚宝盆:3000亩油茶、1500亩板栗、1100亩金菊、100亩优质果树基地。产业活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人均纯收入从不足2300元跃升至2024年的2.5万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6万元。
产业是基础,组织是关键。杨作柱创新提出“党建+五风创建”,建立村干部包片、党员和村民代表包户机制。在他的带领下,堰头垸村实现239户622人稳定脱贫,彻底甩掉了“重点贫困村”的帽子。板栗香、菊花黄,代替了曾经的贫穷味。
危难中展支书担当
2025-08-04凌晨,举水河洪峰突袭,暴涨的洪水漫过堤坝瞬间涌入村落,1600多名村民被困。
“快撤!人先出来,保命要紧!”杨作柱蹚入齐腰深的急流,挨家挨户组织转移。在他的感召和组织下,500多名党员干部群众与部队官兵并肩作战,生死往返100多趟,最终将1642名被困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创造了“零伤亡”的奇迹。
洪水退去,满目疮痍。在临时安置点,杨作柱开了场特殊的党员大会:“等靠要没出路,重建家园靠自己!”他带头捐款捐物,发动全村力量奋起自救。年底前,千米溃口河堤、4公里水毁道路等35处损毁设施全部修复。堰头垸村也荣获黄冈市“抗洪救灾先进集体”称号。
2020年疫情期间,杨作柱连续80多天坚守岗位,村里43场红白喜事全部停办或缓办,实现了“零感染”。
变留守妇女为创收主力
“要让乡亲们的腰包一直鼓下去!”乡村振兴号角吹响,杨作柱的目光瞄准了村里的留守力量和丰富的农特产品,建起5000多平方米的“堰头网红之家”。
说干就干,他四处奔走募集资源,在上级支持和能人捐助下,“堰头网红之家”拔地而起——内含培训中心、专业直播间、地标优品展销馆。
电商培训和网红导师点燃了留守妇女们的创业热情。拿起直播设备,留守妇女周红英从普通农妇蝶变为“乡村网红”,带动100多名姐妹吃上“电商饭”。2022年,村里通过直播带货卖出农副产品超1800万元。
屏幕前,留守妇女们笑容灿烂:“杨书记让我们带娃、挣钱两不误,日子真有奔头!”
聚民心“一起干”共建家园
“村里的事,得让老百姓自己说了算、动手干。”杨作柱深谙凝聚民心的重要性。
这些年,杨作柱带着村“两委”开了200多场塆组会,从产业发展到厕所改造细节,群众当家作主。杨作柱的小本上,记满了村民建议,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建厕所时管道易堵?他马上带人现场改方案,缩短便池与化粪池距离,问题迎刃而解。
“你和我”变“我们”。杨作柱发动能人乡贤反哺桑梓:黄启周捐款120万元,黄成建捐物超百万;在他的劝说下,村民自发拆除716处旧房,不要一分补偿;四年来义务投劳投工2.2万多个。
如今,堰头垸村路宽灯亮,环境优美,网红之家笑声朗朗,希望家园童音清脆,老人树下棋局方酣,广场上舞步翩跹。这幅乡村和美画卷,是杨作柱眼中最美的风景。
二十余载耕耘,杨作柱荣获省市各级荣誉无数。但对他而言,村民们发自内心的笑容,才是最珍贵的勋章。“群众笑了,就说明我们做的是对的。”这位头发花白的“胶鞋支书”,用不变的初心,继续书写着共产党人的奉献与担当。(南海 邓振林 沈玲燕)
附件: